是你的欣!
*近日《SEKAIine》制作中。
*约稿相关请看置顶链接。

对个人同人创作的申辩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自我表现欲终究是驱使着我写下了这篇很难说是阅读感悟还是创作思考的文字。可以说是发表的这一瞬间,我已经不可避免地露出了意在教化的丑恶嘴脸。非得找点理由的话:我决定对我近年来在微博辛辣的同人文批判作一总结;我想要给自己留下一点可供回顾的纪念;近日的创作已经剥下了我最后一层“写同人尚需适可而止”的伪装,于是我决定和大家坦诚相见。

  还请任意挑选。

  虽然并没有人直接向我指出,但横观当下网络发言,我的近期创作和个人主张很可能已经触犯了“同人私设创作礼仪”一物,故将此文定义为“申辩”,未雨绸缪地阐述我进行此等创作的行为动机和缘由。

  自然,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此处应有一免责声明。这篇文字并非旨在阐明“我认为什么样的同人文创作是正确的”,而只是随意抒发一下我“如何写作”及“喜欢看怎样的作品”的相关个人喜好。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在全文中每一句话之前加上一个“就我个人看来”。与我抱有不同观点的人在我周围就我所知已经不止十个,在全网必然有成千上万,这很正常,我也不想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过反之亦然,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此文观点匪夷所思,亦无需同我辩论,直接关闭页面就好。在此提前同你告别,祝你前程似锦。

  我必然不是什么文学大家,人生阅历不足,也不懂鞭辟入里的文学批评。不过考虑到没有法律规定写作水平一般的碌碌之辈不能发表个人见解,还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下一篇此时此刻的我的想法。

  此处做一最后的声明:认为“大家都不是专业作家,都是写着玩儿罢了,人生苦短何必如此认真”的朋友可以节省你的时间了!本文由于其主题所限,不可避免地反驳了该观点。

 

 

>>>

 

 

  开篇先来一个主题句——在“二次创作”这个词里,我个人是把“创作”放在“二次”之上的。

  此时此刻想必已经有朋友打算关闭界面了。还请允许我进行一些补充性说明(你可以选择不看。再见,祝好!)。首先,这并不意味着在我看来创作与二次是九比一的关系。非得说的话,更接近于六比四。其次,对于可能出现的“那你怎么不去写原创呢!”的质疑——我确实有在写原创,而且非常明确地认为,二次创作在最高完成度的可能性上可以毫无问题地和原创持平。

  换而言之,我的观点是:在能够维持角色基本内核大体不变的前提下,二次同人文创作的完成度比其原作契合度更重要。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笔下的角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剧情和文体;作为一个读者,文笔平庸甚至错漏百出的文章则比换头文学更让我恼火。

  (注:本文中的所有“文体”都指文体学中广义上的style。)

  (注2:虽然“同人”一词在广义上、以及原本指的是“非商业影响下的自由创作”,而本文中的“同人”一词的含义实则更接近于“二次同人”,但考虑到便捷性,在本文中会有大量的混杂使用,还请谅解。)

  这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对创作AU的爱好,我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当你将角色从一个原有的框架移到一个新的框架中时,必然要面对“原作形象”和“全新世界观”之间的矛盾。既然让世界观去贴合原作形象是一件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其最极端、最完美的结果就是让AU转个圈回到原作设定——那么一个角色的形象就不可避免地会随着世界观、随着人物经历、甚至随着文体而发生变化。

  然而我同样不想用“所有同人都是OOC所以管他呢”的说法来一概而论。就和柠檬和苹果不是同样酸一样,自然也有“非常贴近原作的人物形象”和“换个名字就看不出是谁的人物形象”。同人文在“原作”的基础上展开“创作”,如何在AU(甚至有时候是原作背景)中保持人物内核不变实则是难题一个。那么此时此刻就是创作者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了——直接把原作剧情新瓶装旧酒套进AU里是最简单、效率最高也最偷懒的方式。此处应当有一些举例……不过我不想指名任何特定作品和作者,还是算了。

  AU的一大特点是创作者能够对剧情和世界观进行大刀阔斧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原作设定中的空白和非空白束住手脚,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新与旧的结合。最佳比例因人而异,甚至同一个作者在创作不同文章时都会有不同的配比。一个创作者如何让自己笔下的既定人物和新世界观融合在一起,如何让世界观在对角色行为举止的影响里显得真实,如何不受限于市面上只言片语的设定(例:花吐症)而将它们补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如何完成新世界观对原作设定的映射……以上种种都能看出作者的能力和用心程度所在。在此之上再去观察作者的笔力,则别有一番趣味。

  因此,如果说一篇文笔老练的OOC文章尚有其美学上的价值的话,那么一篇除了IC之外约莫一无是处的文章就……嗯。我并不会用严肃文学的标准去评判一篇同人文——事实是,当前绝大多数的同人文的第一主题都被固定在了爱情(并无不妥),而且也鲜少深入讨论某特定时期的社会现状和个人内心等问题(同样并无不妥,因为没有必要)。但与此相对地,我确实会用纸质出版物(例:当代流行小说)的标准去评判一篇同人文,从剧情结构、文字风格、角色塑造到是否有错别字病句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角度观察作品。一篇优秀的——或者试图让自己变得优秀的——文章,在保证行文正确规范的前提之上,应当尽量使其在文本范围内是一个饱满的整体。首先剧情及设定能够自洽,其次结构紧凑,最后文字风格自成一体;简言之,不仅关注“讲一个怎样的故事”,也关注“如何讲这个故事”。一个文本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上述要求,或者是否能够体现出作者在努力试图达到上述要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对一篇文章的看法。如果你(不幸地)在微博看见过我的同人文阅读反馈,可能会发现这些评价特征。

  此时此刻我们又回到了“大家都是写着玩儿这么认真干嘛”的问题。我将“创作”置于“二次”之上的另一个原因正在于此:即便大家都不是专业作家,作为写手,我依旧希望能够尽我所能给出质量更高的作品,提高其作为一个独立文本的价值。同人文既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商业的束缚,不受签约网站每日字数限额的制约,又何妨利用这一优势精益求精呢?对于那些实在是身心俱疲,没有心思来对付这些破事的读者(各位辛苦了)而言,想必能够看到好文章也会更加快乐一些。考虑到可能导致主题的偏离,身心俱疲、没有心思对付这些破事的创作者(各位也辛苦了)在本文中不作讨论。

 

 

  可能有人会说(可能有人已经说了):“好大的口气!这么说来你自己写得又怎样呢?”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清楚自己充其量是个学习中的业余写手,能力不过尔尔;但与此同时,倒也不会说自己的文字一钱不值,毕竟将近十年时间下来,说没有长进是骗人的,平日里发布的也确实是我在创作当时认为质量过关的作品。然而我的文力如何在此并非重点。上文谈论的是一个评价标准,我拿它评判他人,自然也用来审视自己。即便我的文章显然没有完全达到上述完美状态,我还是在向着那个方向努力。

  所有进行过文字创作(甚至包括高考议论文)的朋友们应该都有所感悟:真正的写作和“把角色干了什么写出来”很有区别。如何将“故事”变成“情节”,并通过特定的文字载体表达出来是一项毋庸置疑的技术活。之前看到首页上有人说“绘画是一项需要大量沉没成本的工作”,相对地,写作也绝不是一件不吃时间的事。说到这里,倒也没有要进行写作教学的意思。开头已经提到,本文只是对于个人爱好的抒发。我并没有进行教学的资本,也没有兴趣。

  (此处插入一句题外话,多年来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呼吁新手作者通过“避免使用任何表情绪的形容词及‘想’这个字”来进行写作训练的教程。我在此明确地讲一句几年前我一直没敢说的话:简直是莫名其妙。)

  在创作一篇同人文的时候,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是在“写一篇小说”。同人文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创作过程的重点不是如何让笔下的角色无限地贴近原作,而是如何让笔下的角色在我所设定的、无论是原作还是AU的剧情线和世界观中站住脚跟,并使其每一个行动都有内在逻辑可循。此处需要提到,在我看来二次创作(或者说此处特指CP向的创作)的特点之一是,位于整个作品的原点的很大程度上是角色及其关系性,因此作品中的剧情和世界观从最开始就是围绕着角色展开建立的。由此一来,当幕后准备完成时,角色的预计行为实则已经受到了产生于其原作个性和人际关系性的剧情的制约。

  此时此刻,这个角色已经成为了“本文”的角色,而非“原作”的角色。在创作过程中祂是“作者笔下”的角色,而在公开后则会进一步成为“读者脑中”的角色。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能够控制的部分只有一个,即通过我的文字让该角色以饱满的姿态与“本文”紧密相连,而非使祂看上去像是被从原作强行塞进平行世界的流浪儿。

  阅读过我的作品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同一对CP的同两个角色,在我的不同文章中性格和行为表现会有微妙的差别,原因正在于此。对我而言,他们是属于不同文本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和剧情任务,服务于不同的文体,因此“不可以”写得一样。打个比方说,《シナリオ》的类司、《剧团怪物》的类司和《灵魂不朽》的类司就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因为这三篇文章需要达到的效果不同,角色的呈现方式自然也会出现区别。

  当然,在角色塑造之外也有很多需要关心的内容;倒不如说,我的主要关注点其实在那些地方。如何安插伏笔推进剧情,如何使用暗喻和象征和各类典故,如何玩弄文章或章节标题,甚至于如何安排发布页面的文字布局……等等。都是老一套说法。其中最重视的部分有两个,一个是“行文的节奏感”,另一个则是“文字风格和内容的一致性”。

  关于行文的节奏感,主要是在韵律上的问题。我一直坚持一个看法,即“一个不懂如何组织四句话以上的自然段的作者不是成熟的作者”。个人做法比较普遍的是尽量避免在相邻的两句话范围内使用同一个实词两遍及以上,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尾韵,在两到四个的长段落之后使用一个单句短段落加入停顿,让读者喘一口气等等。进一步地,在长段落之内的句读有时也会进行人为干涉。一般来说一个长段落控制在三到五句话之内,其中每句话的分句数量不能完全等同,并且一般以较短句收尾等等。这一现象在开头段最常见。一个开头段我总是需要写上(并不必要的)尤其多的时间。

  文字风格和内容的一致性则是文体上的问题。比方说,《正义先生》磕磕绊绊地学习模仿了典型的美式流行小说文风,《Stardusk》使用了我比较喜欢的注重画面感呈现的奇幻写法,《シナリオ》的文字特意加入了戏剧台词的浮夸感,《灵魂不朽》则有意识地偏向了古典作品繁复的对话风格并加入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意象。自然,写出来之后可能都逃不出我的个人文风,不过或许会有读者能够感觉出一些区别。我个人的创作理念是“氛围至上”,也即如何迅速让读者接受(naturalize?)文中的世界观,所以会在这上面特别下功夫。在此之上则是一个比较难以启齿的事实,即我事实上根本不懂怎么用“中文”创作……点到为止,总之此处的文字风格有时候还会涉及到语言层面。《Stardusk》文末可能让相当多读者面露扭曲之色的对世界观通用语的设定就是此处的内容,以及在《灵魂不朽》中为了避免日式名称后缀出现、刻意地没有让类直呼司和绘梦的名字也是一样。当然,更多时候这纯粹是我个人汉语言文学方面力有不逮的结果……

  基本可以说,一切都为了创作这一过程本身、并在结果上为了最终的文本的完成度服务。比方说,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是,“在一篇同人文中是否需要详细描写角色外貌”。我的解决方法是,不去考虑“我的读者是否需要这段外貌描写”,而是考虑“我的文章是否需要这段外貌描写”。由此,一个如何在读者和同人创作者和原作之间达成信息平衡的问题就变成了单纯的创作上的问题,而后者至少对我而言更好处理。



  此处初稿还写了一两千字的上半年作品创作反思,不过写完之后一看,多少有点从作者的角度解释文本的意思。自然,我依旧坚持我对文章在一定程度上的解释权,但倒也不希望这类分析剥夺了读者解读文章的乐趣……因此按下不表。如果真有人想知道的话再说吧!在理想状态下,我当然是希望能和读者达成“会心一笑”的状态,但个人经验证明属实不易,故每每看到愿意阐述个人见解/找出我安插的小细节的朋友,我都欣喜若狂。

  借此机会一提,从我给所有评论都写回复的态度想必也可见一斑,我对文章评论是非常喜爱的。请大家尽管来,完全不需要觉得会冒犯我。倒不如说,只要不是指着我的鼻子骂,我很少因为包括取消赞/取关/日LOF在内的任何事感到被冒犯。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我所说的“我在同人文方面非常挑剔”已经有了全新的理解。最后让我升华一下主题:大家应该今后也会看到我写各种搞得非常“过激”的AU以及自我主张非常强烈的短篇。我必然死性不改,想看的人可以看。


评论 ( 6 )
热度 ( 93 )
  1. 共9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Xin_oel | Powered by LOFTER